第(2/3)页 明初的军户主要来源有三种,第一就是元朝就是军籍的,到了大明仍旧是军户,不许变更、脱籍。 第二就是垛集,官府用强征的手段,把百姓变为军户。 第三就是以罪滴充军者。 洪武四年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福兴漳泉四府一次,就从民户中抽取一万五千余人为沿海卫所戌卒。 明初的卫所军队,在内地,“多是抽丁垛集”而来的,在边方“多是罪滴”而来的。 其实朱元璋并不觉得自己对待手底下的士卒苛刻。 可实际情况而言,还是挺苛刻的。 明代郡县军户,和唐代府兵制不同,明政府是没有授予他们土地的,只给他们衣粮。 而且朱元璋为了保证兵源,对于军户子弟出任官吏,考充生员之类的都有着严格的限制。 胡惟庸等人不清楚朱元璋叫来的意思,只是听天子说现如今朝廷给他们牛、工具、种子之类的,可是还有不少军户逃亡的事件发生。 咱今天叫你们来是议一议,这军户制度该如何改良,方能使得没有逃户的发生。 这帮人宁可连命都不要了都要逃走,那说明了不少的问题。 底下的官员也没有把实际的情况报到朕这里来,总之就是朕感受到了欺骗,后果很严重。 胡惟庸以及沐英等人皆是没有料到天子会突然因为这件事发难。 毕竟大家都在关心王布犁能否破获食人魔的凶手。 如今进出城都十分的缓慢,但他们也都听闻了不少人都被指认成白莲教教徒了。 大家都在揣摩陛下,会不会把这个案子也做成一件诸如空印案那般的大案,可是没少牵连人呐。 “胡惟庸,你是丞相,你先说。” 被点名的胡惟庸稍微思考了一二:“陛下,那我们是否应该先从他们逃跑的由头那里分析一二?” “你说吧。” 胡惟庸就开始说自从魏晋屯田的军户分配土地耕种,主要是把这群人都固定在土地上,不让他们到处为非作歹,使得他们能够在长时间内保证和提供大量兵源,此后一直延续下去。 直到大明除了正军要耕种之外,余丁也要来屯田劳作。 其目的不仅是提供兵源,供应军役,而且还要从他们屯田的收获当中,缴纳给卫所,作为军饷,供应军队。 “陛下允许在营军户余丁垦荒的土地,本是永不起科的,但是有的地方就开始征收税粮,亩征粮一斗,比之民粮尤重。” 胡惟庸唠唠叨叨的一大堆,最终才把猛料给爆出来。 尤其是北方地区,田地荒芜了许就,不耕种几年很难变成熟田,若是正军上缴的粮食不够,那就只能从余丁那里获取。 胡惟庸这么一说,朱元璋就豁然开朗,全都对上了。 他本来以为是他死后才出现的这种军户制度败坏的事情,没成想在他活着的时候就赶上了。 尽管这些年朱元璋不断的往北方运粮,以及不断有边军屯田耕种,但效果并不显著,很多时候都是赔钱维持国防的。 北方许多地方很少种田,多是种草。 大元的粮食都是要靠南方进行供应。 军屯制度的破坏,朱元璋觉得任其发展下去,这些军户逃亡事小,可是忍无可忍之下全都作乱,那事情可就大了。 平定一场叛乱所耗费的钱财要比少收税耗费的钱财高多了。 军屯制度崩溃,军饷无法解决,到了正统年间,逃亡士卒超过百万,占全国的二分之一。 自屯政废弛,畿辅、东南沿海、以至大江南北,昔皆稼穑之场,而今鞠为茂草矣。 这也是正统年间,也先寇京师,卫所军无所用,不能上军阵,为了保卫京师,开启了募兵制。 “此风不可涨。”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才开口说了一句,既然他说不能征收余丁的赋税,那就不能征收。 右相汪广洋已经从广东那个不毛之地回来了,此时再也没有同胡惟庸作对的心思。 他在一旁听着胡惟庸侃侃而谈,一言不发。 “徐达,你在北边移民近二十万,建立了二百五十余个屯田点,极大减轻了朝廷的粮饷供应问题,伱也说说。” 徐达坐在凳子上,稍微回忆了一二: “牲畜、耕具、种子难以自备,即使是朝廷给调拨过去,时间又长,缺口也很大。 许多地方都是靠着人力开垦,很是辛苦,误了农时,收成也少。 而且各地耕种的时间也不完全相同,总是有些差异的。” 这些事情全都是工部屯田清吏司进行调拨,还没有交到各地的布政司手中。 所以尽管朝廷的工匠打造完农具后,也要从南京运往北方去。 “你有什么想法?” 徐达微微拱手道:“陛下,既然已经成立了布政司,莫不如把农具制造以及购买牲畜之事全都交由各地布政司进行就近操作,如此在时间上也能更加充裕一二。” 朱元璋点头,叫人先记下这个建议,至于后面怎么规划贪污之类的,再说其他的事。 因为南京内外的贪污腐败都不能彻底根除,尽管朱元璋已经用了不少的雷霆手段,可依旧有人胆敢伸手,更不用说天高皇帝远的地界了。 所以朱元璋对于边军那般惨样是晓得的,全都是贪官污吏所逼的。 他甚至想着让大家都读一读水浒传,瞧瞧要不是官逼民反,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的上梁山? 朱元璋可不觉得水浒传这本书会造就其他人造反,因为他看得出来罗贯中他师傅还是强调招安这件事的。 更何况历史上的宋江也并没有搞出这么大的事情,完全就是一伙贼寇。 “还有吗?” “牛少。” 徐达给出了根本的缘由,农具南京城内的工匠们可以加班加点的打造。 可是有牛耕地与没牛耕地,完全是两种概念。 朱元璋有些发愁,耕牛是需要时间来养大的,他以前是靠着“抄家”,给屯军搞来了不少的牛。 如今这些商人们主动送钱来购买专项国债,朱元璋也没找到什么由头再抄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