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朱元璋未曾想执行他祖制偏偏是后宫之主。 而且看意思,后宫之主也并没有窃取权柄,只是在皇帝登基这件事上发表过看法。 如此一来,倒是让朱元璋有些看重这个张氏。 朱元璋也觉得张氏是有敲打他的意思,但总归是做了事情的。 但王振善于察言观色,处处表现自己的忠心。 正统四年,福建按察佥事廖谟杖死驿丞。 驿丞是阁臣杨溥的乡里,而廖谟则是阁臣杨士奇的乡里。 杨溥要为驿丞报仇,处廖谟以死刑,而杨士奇则庇护廖谟,以“因公杀人”论,“争议不决,请裁太后”。 王振乘机对太后说:“二人皆挟乡故,抵命太重,因公太轻,宜对品降调。” 太后从之,降谟同知。 朱元璋叹了口气,乡党在打天下的时候非常有用,可是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又是掣肘。 人不可能独善于所有关系之外。 太后看他处理事情是那么“秉公无私”,也渐渐信任了他。 皇宫大殿修建完成,朱祁镇大宴百官,根据明朝的礼制,宦者虽宠,不得预王庭宴。 朱祁镇怕王振不高兴,派人去看他在千什么。 来人发现王振正在那里大发脾气,自比为周公,说“周公辅成王,我独不可一坐乎!” 朱祁镇连忙叫人打开东华门的中间大门,让王振来参加宴会,还没进门,在座的百官也赶忙起来迎谒。 看到这一幕的朱元璋双眼有些迷离。 真他娘的成赵高了是吧? 就差没整一出指鹿为马。 连皇帝都要怕一个宦官不高兴,这他娘的叫什么事啊! 朱元璋恨不得脱下自己的鞋子,扔到巨幕上。 此后,太皇太后张氏病故,最能控制王振的人死去,杨荣也先死了,杨士奇因为他儿子杀人被捕引咎辞职,就剩下年岁最大的杨溥势单力薄。 王振由此无所顾忌。 他迷信佛教,更喜欢钱。 仅仅春夏两季就发卖了两万以上的度牒,搞得北京街头上布满了和尚道士。 不仅如此,还公开卖官鬻爵,收受贿赂。 搜刮来的钱财建造的府邸,富丽堂皇程度,不比皇宫差。 王振站在后宫,亲眼看着宫人把朱元璋所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禁碑给除去了。 朱元璋一下子就站起来了。 看了那么多宦官专政,总算是寻到由头了。 原来根子在这,如此光明正大的除去这事,简直是触碰到了朱元璋的底线了。 他青筋暴露,恨不得把王振给千刀万剐处死,夷九族! 饶是朱元璋如此气馁,可巨幕当中的王振自是大权独揽,广值私党。 公侯勋戚都喊他为翁父。 朱元璋又一屁股做了回去,这帮公侯勋贵的子孙也如此差劲呐! 大明这是怎么了? 哪还有开国时期,人人都奋勇杀敌,想要搏杀出一个名头来? 明朝宦官专权,从王振始。 朱元璋开始研究王振是怎么把大明权力给搞到手里的。 首先,便是他建立了对皇帝的个人控制。 王振曾是皇帝登基前的启蒙老师。 后来,当年逾古稀的端庄的杨士奇负责朱祁镇学习经典的工作,并在讲课向新帝讲解国家和帝国的重大事情时。 王振作为新帝的启蒙老师,继续施加影响对他进行控制,领这个儿童去观看更有兴趣的北京守军的训练场地。 对幼小的皇帝来说,这个宦官依然不折不扣地是他的先生。 其次,他需要盟友。 这名司礼监的宦官能够争取到一批政治上的追随者,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员都谄媚于他,还想给他当儿子。 当太皇太后在世并能弄死他时,王振是谨慎行事的,并能假装听从资深大学士的意见。 但她死后,他说服年迈的大学士们,不要积极参政而把起草诏令的沉重负担转给他人,企图是把内阁的职责集中在他自己之手。 朝廷尊敬他,听从他,奉承他,主要是因为年轻的皇帝仍敬慕和尊重自己以前的老师。 而且王振也比后面那几个宦官聪明,懂得怎么更好的控制皇帝。 由此才能在大明上蹿下跳。 宦官乱政的后果,朱元璋已经看了不止一次,但每次都让他极为生气。 他明明已经做了那么多的安排,怎么这后世子孙都不听话! 堂堂天子,竟然任由下面的宦官来代替天子行使权力,把大明上下搞得乌烟瘴气! 他一个阉狗连驸马都敢弄死! 真是岂有此理。 朱元璋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以前那些弄权的宦官,朱元璋都没见他们把自己立的石碑给去掉。 如此一来,就算是后世皇宫再复立此禁碑,那跟司马懿在洛水放屁有什么区别? 先前朱元璋对于宦官虽然有所防范,但并没有过于严苛,只不过是借机惩罚了一批宦官,让他们日日夜夜胆战心惊的,不敢不老实干活。 为了以防万一,今后这宫里的宦官,怕是不能再有能进来的。 更不能再让他们读书识字!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