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好友却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转而问道:“去年就听陛下说要出海,如今似乎是一切准备妥当,江指挥使可是也要出发了?” 考官满肚子困惑地点头。 好友说:“江指挥使此去,没个三年五载回不来,甚至说久一点,或许要费上个七八年甚至是数十年之久。” “以陛下的性子,若非是笃定海外有宝物,定不会如此大费周章。” “故而,此行若是平安归来,那就是大功一件!” “陛下为确保江指挥使的安全,还派了禁军随行左右。” “我们的手还不敢伸到禁军里头,所以若是想要自家孩子随行,也唯有走武举这条路。” 考官懂了。 这是想要那些贵族子弟跟在江指挥使的后头捡功劳呢! 考官嘴角抽了抽。 “若真是美事一桩,又怎么轮得到你们?”没看见皇室还有那么多成员呢! 好友反驳:“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 “再说了,我们也知道此行艰苦,而非是过家家的玩闹,所以要派出去的都是不需要继承家业,又有真材实料的后代。” 考官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他憋了半天,才憋出来一句:“你们还真是……思虑周全啊。” 好友谦虚道:“哪里哪里。” “……” 元祐帝的御案也呈上今年的报考名单了。 他对那些贵族后裔的名字还是有几分熟悉的,故而一眼就认出来,上面的许多人,本来不该出现在这份名单上。 大太监小心翼翼地唤道:“陛下……?” 元祐帝抬手打断他的话。 大太监霎时噤声。 元祐帝大致地浏览过后,心平气和地放下这份名单。 他对此倒是没有什么不满。 毕竟这些贵族还算是知晓轻重,没有试图塞些酒囊饭袋进队伍里拖后腿。 否则他的心情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平静了。 而是直接举起屠刀,给那些贵族吃个教训。 元祐帝招来旁边的太子。 “北辰,过来,你对此可有什么看法?” 太子闻言毕恭毕敬地行过礼后站到他的身侧。 太子自然也认识名单上的这些贵族。 他没有着急忙慌地发表看法,而是凝神细细思索。 元祐帝也没有催促他。 约莫半刻钟后,太子缓缓道:“儿臣以为,父皇不若给他们一个机会。” 元祐帝眉头微挑,“如何说起?” 既然是考校,当然要抽丝剥茧地分析了。 太子拱手道:“儿臣虽然从未出过海,但也可以猜测,江指挥使此行必有重重危险。” “尽管父皇有针对此事配备御医及禁军,但仍需要些有勇有谋的人才。” “儿臣观名单中的贵族子弟,平日里虽然有些骄横,但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可堪一用。” 太子微顿,又说:“再则,以父皇对出海所表现出来的重视,那些贵族们必然早有预料,此次出海是有利可图的。” “若是父皇拒绝让他们随行,只怕京城要闹一阵子了。” 元祐帝当然知道,太子所说属实,也是结合实际情况来回答的。 尽管如此,他闻言还是冷下声音:“朕看谁敢跟朕这个皇帝闹?!” 太子再次拱手,“父皇大权在握,那些贵族自然不敢明着与父皇闹。” 元祐帝听懂他的未尽之语。 元祐帝的不满只是针对那些贵族,而非是太子。 故而他也没有继续冷着张脸。 元祐帝道:“你以为该如何做?” 太子道:“那些贵族子弟此次报考的目的是禁军,然而他们无意中又会挤压那些报考的底层百姓。” “儿臣以为,父皇不若单独组建一次选举,挑选几名得用之人,随行在江指挥使的身边。” 元祐帝微微颔首,“既如此,就按你说的这么办。” 太子松了口气。 看来父皇对他的回答还算满意。 还未等他谢恩,就听见龙椅上的皇帝再次开口:“此事既然是由你提议,那么就交给你来办。” 太子愣住了。 交给他来办? 太子从前虽然接触过不少浅显的政事,但这还是他第一次亲自办事。 太子回过神来,不骄不躁地行了一礼,郑重道:“儿臣多谢父皇厚爱,定不负父皇所托。” 元祐帝神色满意。 “北辰,不要让朕失望。”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