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兵困京师 二更-《回到明末去当兵》


    第(2/3)页

    总之这一番调动,把京畿周围的精兵强将全都调到了山西,河南,湖广江淮等地,张网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去了。

    这才造成了京畿一带的空虚,正好这个时候,皇太极御驾亲征。各地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飞落到崇祯的龙书案上,可是天朝大国竟然无兵可派,勤王圣旨下去了好多天,响应的很是寥寥,来勤王的兵马还没有死走逃亡的多。

    崇祯皇帝拍案大怒,文武百官面如死灰,都认为杨嗣昌更是难辞其咎,他身为兵部尚书,不得不说话了。

    杨嗣昌心里话我的陛下,这有何难呢?我们既然采取的是对鞑子和而不战,攘外必先安内嘛。现在到了事头上,就按这个策略办就行了,有什么可着急的呢?派人跟鞑子谈判,给他们一些好处,要地盘给地盘,要钱给钱,要粮食给粮食,要牲口给牲口,要人给人。总而言之,满足他们,只要他们退兵就行。

    但是杨世昌话到嘴边不敢说了,因为他知道眼前这个崇祯皇帝最不好伺候。脾气大,变化快,刚愎自用喜怒无常,还有点儿死要面子活受罪。

    派人跟达子谈判求和之事,绝不能出于自己的口中。否则鞑子退去之后,他要是觉得这趟买卖亏了,秋后找人算账,这件事必须得按到自己头上,那自己有八个脑袋也不够他砍的。

    因此杨嗣昌又把话给憋回去了。

    “尔等都哑巴了不成?食君禄,报君恩,你们拿着朕的俸禄,却不替朕分忧解难,国难当头,你们都在这里耍肉头阵,是何道理?”

    崇祯皇帝指着下面的臣工,大呼小叫,吹胡子瞪眼,严厉切责,就差没有骂娘了。

    但是无论崇祯皇帝如何发脾气,这种场合,其他人根本不会说话。且不说这些文武大臣都是官场老油条,调兵遣将,御敌国门之外,这是兵部的事情,兵部尚书杨嗣昌,他又是内阁首辅,有他和皇上在,这种事情谁也不愿意多插嘴,就连专爱挑毛病的御史言官和东林党官员也明哲保身三缄其口。

    崇祯皇上最后目光落到杨嗣昌的身上,心里话这件事你不说,朕非得让你说出来不可,你们一心主张跟鞑子求和,朕身为一国之君,天子守国门,跟鞑子求和之事,断然不能出自朕之口,否则朕的颜面何在?天朝大国的威严何在?

    “杨爱卿?”

    “臣在。”

    杨嗣昌知道躲是躲不过去了,赶紧出班跪爬半步,答应着往上叩头。

    “鞑子肆虐京师,大兵压境,以卿之见朕当如何?”

    “陛下明鉴……”杨嗣昌趴伏在地,脸上就开始冒汗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说了两句面子上的废话,觉得皇上肯定不能满意,但是他根本不想说派人向鞑子求和之事,两只眼睛就开始胡伦了。

    正好看见他这一列,位置排的比较肯后的杨廷麟了,眼睛一亮算是找到了替头,就他了!

    上一次你带着兵马,在永平一带搜索流贼,没有遇到流贼,算你运气好。这次鞑子来了,让你去对抗流贼,看你还能活着回来!

    你不是主张跟鞑子打吗?这次让你打过瘾,你死活是小事,只要能解除本官眼前的危机就行。

    因此杨嗣昌继续道:“陛下兵部主事杨廷麟,深谙兵甲之道,微臣保举他领兵带队,出城抗拒建奴,定然能成。”

    杨廷麟暗骂,奸贼又开始踢皮球了。刚才的僵局他故意不吭,因为他跟卢象升一道,主张对鞑子坚决用兵,抗御外回,御敌于国门之外。

    可惜他斗不过,这些太监和杨嗣昌这些权臣,皇上宠幸的是他们,卢总督在的时候都不成,现在卢总督不在了,杨廷麟就更觉得自己力单难支。

    不过眼前他想看杨嗣昌的哈哈笑,他们把兵都派出去了,镇压民变,剿灭流贼,这烂摊子,看你们如何收拾?没想到现在被他咬了一口。

    崇祯皇上一看杨嗣昌就是不说派人议和之事,反而推荐人跟鞑子去打仗,如果能够退兵,然后再谈判议和之事也未尝不可。

    因此崇祯皇帝道:“杨爱卿,你可愿意领兵带队对抗鞑子?”

    杨廷麟赶紧出班跪倒:“陛下圣明,臣虽不才,愿意与鞑子力战到底,纵然马革裹尸,也要报效隆恩。”
    第(2/3)页